• 광고 수익은 전액 홈페이지 운영에 사용됩니다
    일주일 동안 열지 않기
  • 오타 혹은 오류사항이 있는 게시글에 댓글을 달아주세요. 신고도 환영합니다
    일주일 동안 열지 않기
  • 목록
  • 아래로
  • 위로
  • 쓰기
  • 검색

대승기신론 [기신론] 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

출처 한문원문

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卷一

馬鳴菩薩造論 梁天竺三藏眞諦譯

海東沙門元曉疏 並別記

 

將釋此論 略有二門 初標宗體 次釋題名 其第三者依文顯義 第一標宗體者 然夫大乘之爲體也 蕭焉空寂 湛爾沖玄 玄之又玄之 豈出萬像之表 寂之又寂之猶在百家之談 非像表也五眼不能見其軀 在言裡也四辯不能談其狀 欲言大矣 入無內而莫遺 欲言微矣 苞無外而有餘 引之於有 一如用之而空 獲之於無 萬物乘之而生 不知何以言之 强號之謂大乘

別記 其體也 曠兮其若太虛而無其私焉 蕩兮其若巨海而有至公焉 有至公故 動靜隨成 無其私故 染淨斯融 染淨融故 眞俗平等 動靜成故 昇降參差 昇降差故 感應路通 眞俗等故 思議路絶 思議絶故 體之者乘影響而無方 感應通故 祈之者超名相而有歸 所乘影響 非形非說 旣超名相 何超何歸 是謂無理之至理 不然之大然也

自非杜口大士 目擊丈夫 誰能論大乘於離言 起深信於絶慮者哉 所以馬鳴菩薩 無緣大悲傷彼無明妄風 動心海而易漂 愍此本覺眞性 睡長夢 而難悟 於是同體智力堪造此論 贊述如來深經奧義 欲使爲學者暫開一軸 遍探三藏之旨 爲道者永息萬境 遂還一心之原.

別記, 其爲論也, 無所不立, 無所不破, 如中觀論十二門論等, 遍破諸執, 亦破於破, 而不還許能破所破, 是謂往而不遍論也, 其瑜伽論攝大乘等, 通立深淺判於法門, 而不融遣自所立法, 是謂與而不奪論也, 今此論者, 旣智旣仁, 亦玄亦博, 無不立而自遣, 無不破而還許, 而還許者, 顯彼往者往極而遍立, 而自遣者, 明此與者窮與而奪, 是謂諸論之祖宗, 群諍之評主也

所述雖廣, 可略而言, 開二門於一心, 總括摩羅百八之廣誥, 示性淨於相染, 普綜踰闍十五之幽致, 至如鵠林一味之宗, 鷲山無二之趣, 金鼓同性三身之極果, 華嚴瓔珞四階之深因, 大品大集曠蕩之至道日藏月藏微密之玄門, 几此等輩中衆典之肝心, 一以貫之者, 其唯此論乎, 故下文言, 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此論之意, 旣其如是, 開則無量無邊之義爲宗, 合則二門一心之法爲要, 二門之內, 容萬義而不亂, 無邊之義, 同一心而混融, 是以開合自在, 立破無礙, 開而不繁, 合而不狹, 立而無得, 破而無失, 是爲馬鳴之妙術, 起信之宗體也, 然以此論意趣深邃, 從來釋者尟具其宗, 良由各守所習而牽文, 不能虛懷而尋旨, 所以不近論主之意, 或望源而迷流, 或把葉而亡幹, 或割領而補袖, 或折枝而帶根, 今直依此論文, 屬當所述經本, 庶同趣者消息之耳, 標宗體竟, 次釋題名, 言大乘者, 大是當法之名, 廣苞爲義, 乘是寄喩之稱, 運載爲功, 總說雖然, 於中分別者則有二門, 先依經說, 後依論明, 依經說者, 如虛空藏經言, 大乘者, 謂無量無邊無崖故, 普遍一切, 喩如虛空, 廣大容受一切衆生故,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故, 名爲大乘, 復次乘者, 以正住四攝法爲輪, 以善淨十善業爲輻, 以淨功德資糧爲轂, 以堅固淳至專意爲, 轄釘鑷, 以善成就諸禪解脫爲轅, 以四無量爲善調, 以善知識爲御者, 以知時非時爲發動, 以無常苦空無我之音爲驅策, 以七覺寶繩爲, , 以淨五眼爲索帶, 以弘普端直大悲爲施幢, 以四正勤爲軔, , 軫也枝木輪也, 以四念處爲平直, 以四神足爲速進, 以勝五力爲鑒陣, 以八聖道爲直進, 於一切衆生無障礙慧明爲軒, 以無住六波羅密迴向薩般若, 以無礙四諦度到彼岸, 是爲大乘, 解云, 上來以二十句擧喩況法以顯乘義, 又下文云, 此乘諸佛所受, 聲聞辟支佛所觀, 一切菩薩所乘, 釋梵護世所應敬禮, 一切衆生所應供養, 一切智者所應讚歎, 一切世間所應歸趣, 一切諸魔不能破壞, 一切外道不能測量, 一切世間不能與競, 解云, 上來以十句對人顯大乘也, 依論明者有七有三, 三種大義, 下文當說, 言七種者, 有二種七, 一者如對法論云, 由與七種大性相應, 故名大乘, 何等爲七, 一境大性, 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敎法爲境界故, 二行大性, 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 三智大性, 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四精進大性, 於三大劫阿僧祇耶方便勤修無量難行行故, 五方便善巧大性, 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六證得大性, 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 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 此中前五是因後二是果也, , 二者顯揚論云, 大乘性者, 謂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 說名大乘, 云何爲七, 一法大性, 謂十二分敎中菩薩藏所攝方便廣大之敎, 二發心大性, 謂已發無上正等覺心, 三勝解大性, 謂於前所說法大性境起勝信解, 四意樂大性, 謂已超過勝解行地, 入淨勝意樂地, 五資糧大性, 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六時大性, 謂三大劫阿僧企耶時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七成滿大性, 謂卽無上正等菩提自體所成滿菩提自體, 比餘成滿自體尙無與等, 何況超勝瑜伽地持, 皆同此說, 瑜伽論云, 此中若法大性, 乃至若時大性, 如是六種, 皆是圓證大性之因, 圓證大性, 是前六種大性之果, 解云, 如是二種七種大性, 其數雖同, 建立意別, 建立之意, 尋之可知, 釋大乘竟, 言起信者, 依此論文, 起衆生信, 故言起信, 信以決定謂爾之辭, 所謂信理實有, 信修可得, 信修得時有無窮德, 此中信實有者, 是信體大, 信一切法不可得故, 卽信實有平等法界, 信可得者, 是信相大, 具性功德熏衆生故, 卽信相熏必得歸原, 信有無窮功德用者, 是信用大, 無所不爲故, 若人能起此三信者, 能入佛法生諸功德, 出諸魔境, 至無上道, 如經偈云, 信爲道元功德母, 增長一切諸善根, 除滅一切諸疑惑, 示現開發無上道, 信能超出衆魔境, 示現無上解脫道, 一切功德不壞種, 出生無上菩提樹, 信有如是無量功德, 依論得發心, 故言起信, 所言論者, 建立決了可軌文言, 判說甚深法相道理, 依決判義, 名之爲論, 總而言之, 大乘是論之宗體, 起信是論之勝能, 體用合擧, 以標題目, 故言大乘起信論也,

 

第三消文, 文有三分, 初三行偈, 歸敬述意, 論曰以下, 正立論體, 最後一頌, 總結迴向,

初三偈中, 卽有二意, 前之二頌, 正歸三寶, 其後一偈, 述造論意,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眞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初歸敬中有二, 歸命二字, 是能歸相, 盡十方下, 顯所歸德, 能歸相者, 敬順義是歸義, 趣向義是歸義, 命謂命根, 總御諸根, 一身之要, 唯命爲主, 萬生所重, 莫是爲先, 擧此無二之命, 以奉無上之尊, 表信心極, 故言歸命, 又復歸命者還源義, 所以者, 衆生六根, 從一心起, 而背自原, 馳散六塵, 今擧命總攝六情, 還歸其本一心之原, 故日歸命, 所歸一心, 卽是三寶故也, 盡十方下, 顯所歸德, 此中應說三寶之義, 義如別說, 今且消文, 文中有三, 謂佛法僧, 寶之內亦有三意, 先歎心德, 次歎色德, 第三句者擧人結歎, 歎心德中, 歎用及體, 初言盡十方最勝業者, 是歎業用, 謂現八相等化衆生業, 盡十方界, 遍三世際, 隨諸可化, 作諸佛事, 故言盡十方最勝業, 如對法論云, 業大性者, 窮生死際, 示現一切成菩提等, 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彼擧三世, 此顯十方也, 言遍智者, 是歎智體, 所以業用周於十方者, 由其智體無所不遍故也, 智體周遍, 故言遍智, 如攝論云, 猶如虛空, 遍一切色際, 無生住滅變異, 如來智亦爾, 遍一切所知, 無倒無變異故, 歎心德竟, 次歎色德, 於中亦二, 色無礙者, 歎色體妙, 言自在者, 歎色用勝, 初言色體者, 如來色身, 萬行所成, 及不思議熏習所成, 雖有妙色, 而無障礙, 一相一好, 無際無限, 故言導色無礙, 如華嚴經言, 求空邊際猶可得, 佛一毛孔無崖限, 佛德如是不思議, 是名如來淨知見故, 雖無質礙, 而有方所示現之義, 故得名色而無礙也, 言自在者, 歎其色用, 謂五根互用, 十身相作等, 故言色自在, 五根互用者, 如涅槃經八自在中說, 十身相作者, 如華嚴經十地品說, 歎色德竟, 救世大悲者者, 是第三句擧人結歎, 佛猶大長者, 以衆生爲子, 入三界火宅, 救諸焚燒苦, 故言救世, 救世之德, 正是大悲, 離自他悲, 無緣之悲, 諸悲中勝, 故言大悲, 佛地所有萬德之中, 如來唯用大悲爲力, 故偏擧之, 以顯佛人, 如增一阿含云, 凡聖之力有其六種, 何等爲六, 小兒以啼爲力, 欲有所說, 要當先啼, 女人以瞋恚爲力, 依瞋恚已, 然後所說, 沙門婆羅門以忍爲力, 常念下於人, 然後自陳, 國王以憍慢爲力, 以此豪勢而自陳說, 阿羅漢以專 精爲力, 而自陳說, 諸佛世尊以大悲爲力, 弘益衆生故, 是知諸佛偏以大悲爲力, 故將表人名大悲者, 上來三句歎佛寶竟, 此下二句, 次顯法寶, 及彼身體相者, 謂前所說如來之身, 卽是報佛, 正用法界以爲自體, 故言彼身之體相也, 此是擧佛而取其法, 下句正出法寶體相, 言法性者, 所謂涅槃, 法之本性, 故名法性, 如智度論云, 法名涅槃無戱論法, 性名本分種如黃石金性, 白石銀性, 如是一切法中有涅槃性, 故言法性, 言眞如者, 無遣日眞, 無立日如, 如下文云, 此眞如體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眞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爲眞如, 所言海者, 寄喩顯法, 略而說之, 海有四義, 一者甚深, 二者廣大, 三者百寶無窮, 四者萬像影現, 眞如大海當知亦爾, 永絶百非故, 苞容萬物故, 無德不備故, 無像不現故, 故言法性眞如海也, 如華嚴經言, 譬如深大海, 珍寶不可盡, 於中悉顯現, 衆生形類像, 甚深因緣海, 功德寶無盡, 淸淨法身中, 無像而不現故, 歎法寶竟, 此下二句.歎其僧寶, 言無量功德藏者, 擧德取人, 謂地上菩薩, 隨修一行, 萬行集成, 其一一行皆等法界, 無有限量, 積功所得, 以之故言無量功德, 如是功德.總屬菩薩, 人能攝德, 故名爲藏, 次言如實修行等者, 正歎行德, 依寶性論, 約正體智名如實行, 其後得智名爲遍行, 今此中言如實修行, 擧正體智, 次言等者, 取後得智, 若依法集經說, 總括萬行始終, 通爲二句所攝, 謂如實修行, 及不放逸, 如彼經言, 如實修行者, 謂發菩提願, 不放逸者, 謂滿足菩提願, 復次如實修行者, 謂修行布施, 不放逸者, 謂不求報, 如是持淨戒, 成就不退, 或修忍辱行, 得無生忍, 求一切善根而不疲倦, 捨一切所作事, 修禪定不住禪定, 滿足智慧不戱論諸法, 如其次第, 如實修行及不放逸, 乃至廣說, 今言如實修行者, 卽攝發菩提願, 乃至滿足智慧, 次言等者, 取不放逸, 卽是滿足菩提願, 乃至不戱論諸法也, 歸敬三寶竟在前,

爲欲令衆生, 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次述造論大意, 造論大意不出二種, 上半明爲下化衆生, 下半顯爲上弘佛道, 所以衆生長沒生死之海不趣涅槃之岸者, 只由疑惑邪執故也, 故今下化衆生之要, 令除疑惑而捨邪執, 汎論疑惑, 乃有多途, 求大乘者所疑有二, 一者疑法, 障於發心, 二者疑門, 障於修行, 言疑法者, 謂作此疑, 大乘法體爲一爲多, 如是其一, 則無異法, 無異法故, 無諸衆生, 菩薩爲誰發弘誓願, 若是多法, 則非一體, 非一體故, 物我各別, 如何得起同體大悲, 由是疑惑, 不能發心, 言疑門者, 如來所立敎門衆多, 爲依何門初發修行, 若共可依, 不可頓入, 若依一二, 何遣何就, 由是疑故, 不能起修行, 故今爲遣此二種疑, 立一心法, 開二種門, 立一心法者, 遣彼初疑, 明大乘法唯有一心, 一心之外更無別法, 但有無明迷自一心, 起諸波浪流轉六道, 雖起六道之浪, 不出一心之海, 良由一心動作六道, 故得發弘濟之願, 六道不出一心, 故能起同體大悲, 如是遣疑, 得發大心也, 開二種門者, 遣第二疑, 明諸敎門雖有衆多, 初入修行不出二門, 依眞如門修止行, 依生滅門而起觀行, 止觀雙運.萬行斯備, 入此二門, 諸門皆達, 如是遣疑, 能起修行也, 捨邪執者, 有二邪執, 所謂人執, 及與法執, 捨此二義, 下文當說, 下化衆生竟在於前也, 此下二句, 上弘佛道, 除彼二邊之疑, 得起決定之信, 信解大乘唯是一心, 故言起大乘正信也, 捨前二執分別, 而得無分別智, 生如來家, 能紹佛位, 故言佛種不斷故也, 如論說云,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 智慧能度, 故擧信智, 明弘佛道, 偈首言爲, 下結云故者, 爲明二意故, 造此論也, 歸敬述意竟,

此下第二正立論體, 在文有三, 一者總標許說, 二者擧數開章, 三者依章別解, 文處可見,

論曰, 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 是故應說,

初中言有法者, 謂一心法, 若人能解此法, 必起廣大信根, 故言能起大乘信根, 信根之相, 如題名說, 信根旣立, 卽入佛道, 入佛道已, 得無窮寶, 如是大利, 依論而得, 是故應說, 總標許說竟在於前,

說有五分, 云何爲五, 一者因緣分, 二者立義分.三者 解釋分, 四者修行信心分, 五者勸修利益分,

第二擧數開章, 有五分者, 是擧章數, 云何以下, 列其章名, 因緣分者, 非無所以, 而造論端, 智者所爲, 先應須知故, 立義分者, 因緣旣陳, 宜立正義, 若不略立, 不知宗要故, 解釋分者, 立宗旣略, 次應廣辯, 若不開釋, 義理難解故, 修行信心分者, 依釋起信, 必應進修, 有解無行, 不合論意故, 勸修利益分者, 雖示修行信心法門, 薄善根者不肯造修, 故擧利益, 勸必應修, 故言勸修利益分也,

此下第三依章別解, 卽爲五分,

初中有二, 先牒章名次顯因緣,

初說因緣分,

顯因緣中, 有二問答, 一者直顯, 二者遣疑,

問曰, 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答曰, 是因緣有八種.云何爲八, 一者因緣總相, 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三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 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 五者爲示方便消惡業障, 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 出邪網故.六者爲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爲示專念方便, 生於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爲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 所以造論,

初問可見, 答中有三, 總標, 別釋, 後總結, 第二別解, 八因緣中, 初一是總相因, 後七是別相因, 初言總相, 有其二義, 一者凡諸菩薩有所爲作, 每爲衆生離苦得樂, 非獨在此造論因緣, 故曰總相, 二者此因雖望立義分文作緣, 然彼立義分, 總爲解釋分等作本, 此因亦通爲彼作緣, 依是義故, 亦解總相, 言離一切苦者, 分段變易一切苦也, 究竟樂者, 無上菩提大涅槃樂也, 非求世間者, 不望後世人天富樂也, 名利恭敬者, 不求現在虛僞之事也, 此下七種是其別因, 唯爲此論而作因故, 望下七處作別緣故, 第二因者, 解釋分內有三段中, 爲二段而作因緣, 謂顯示正義, 對治邪執, 顯示正義之中說云,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 當知卽是如來所說一切法門之根本義, 以是一心二門之內, 無一法義而所不攝故, 故言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也, 彼第二段對治邪執者, 卽令衆生捨離人法二種謬執, 故言爲令衆生正解不謬故也, 第三因者爲解釋分內第三段文而作因緣, 彼文分別發趣道相, 令利根者決定發心進趣大道, 堪任住於不退位故, 故言爲令善根乃至不退信故, 第四因者, 爲下修行信心分 初四種信心 及四修行之文而作因緣, 故言爲令修習信心故也, 第五因者, 爲下第四修行末云, 復次若人雖修信心, 以從先世來多有重惡業障以下, 說除障法五行許文而作因緣, 故言爲示方便消惡業障乃至出邪網故, 第六因者, 爲彼云何修行止觀以下, 乃至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三紙許文而作因緣, 故言修習止觀乃至心過故, 第七因者, 爲彼修行信心分末云, 復次衆生初學是法以下, 勸生淨土八行許文而作因緣, 故言爲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等也, 第八因者, 爲彼第五勸修利益分文而作因緣, 故言爲示利益勸修行故, 次言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者, 第三總結也, 直顯因緣竟在於前,

問曰, 脩多羅中具有此法, 何須重說, 答曰, 脩多羅中雖有此法, 以衆生根行不等, 受解緣別, 所謂如來在世, 衆生利根, 能說之人色心業勝, 圓音一演, 異類等解, 則不須論, 若如來滅後, 或有衆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或有衆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或有衆生無自心力, 因於廣論而得解者, 亦有衆生復以廣論文多爲煩, 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是此論, 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第二遣疑, 有問有答, 問中言經中具有此法者, 謂依前八因所說之法, 如立義分所立法義, 乃至勸修分中所示利益, 如是等諸法, 經中具說, 皆爲衆生離苦得樂, 而今更造此論重說彼法者, 豈非爲求名利等耶, 以之故言何須重說, 是擧疑情而作問也, 答中有三, 略答, 廣釋, 第三略結答, 答中言脩多羅中雖有此法者, 與彼問辭也, 根行不等受解緣別者, 奪其疑情也, 經論所說雖無別法, 而受解者根行不同, 或有依經不須論者, 或有依論不須經者, 故爲彼人必須造論, 答意如是, 次則廣顯, 於中有二, 先明佛在世時說聽俱勝, 後顯如來滅後根緣參差, 初中言如來在世衆生利根者, 明聽人勝, 能說之人色心業勝者, 顯說者勝, 圓音一演者, 成說者勝, 異類等解者, 成聽人勝, 則不須論者, 結俱勝義, 此言圓音, 卽是一音, 一音圓音, 其義云何, 昔來諸師說者不同, 有師說云, 諸佛唯是第一義身, 永絶萬像, 無形無聲, 直隨機現無量色聲, 猶如空谷無聲, 隨呼發響, 然則就佛言之, 無音是一, 約機論之, 衆音非一, 何意說言一音圓音者, 良由一時一會異類等解, 隨其根性各得一音, 不聞餘聲, 不亂不錯, 顯是音奇特, 故名一音, 音遍十方, 隨機熟處無所不聞, 故名圓音, 非謂如空遍滿無別韻曲, 如經言隨其類音普告衆生, 斯之謂也, 或有說者, 就佛言之, 實有色聲其音圓滿, 無所不遍, 都無宮商之異, 何有平上之殊, 無異曲故名爲一音, 無不遍故說爲圓音, 但由是圓音作增上緣, 隨根差別現衆多聲, 猶如滿月唯一圓形, 隨器差別而現多影,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如經言,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故, 或有說者, 如來實有衆多音聲, 一切衆生所有言音, 莫非如來法輪聲攝, 但此佛音無障無礙, 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一切卽一, 故名一音, 一卽一切, 故名圓音, 如華嚴經言, 一切衆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盡無餘, 悉欲解了淨密音菩薩因是初發心故, 又此佛音不可思議, 不但一音言卽一切音, 亦於諸法無不等遍, 今且略擧六雙, 顯其等遍之相, 一者等於一切衆生及一切法, 二者等於十方諸刹及三世諸劫, 三者等於一切應身如來及一切化身諸佛, 四者等於一切法界及虛空界, 五者等於無礙相入界及無量出生界, 六者等於一切行界及寂靜涅槃界, 此義如華嚴經三種無礙中說.隨一一聲等此六雙, 而其音韻恆不雜亂, 若音於此六雙有所不遍, 則音非圓, 若由等遍失其音曲, 則圓非音, 然今不壞曲而等遍不動遍而差韻, 由是道理, 方成圓音, 此非心識思量所測, 以是法身自在義故, 一音之義略說如是, 且止餘論, 還釋本文, 此下第二明佛滅後根行參差, 於中別出四種根性, 初二依經而得解者, 後二依論方取解者, 初中言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者, 依廣經聞得解佛意, 而不須論, 故言自力也, 第二中言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者, 未必廣聞諸經文言, 而能深解諸經意致, 亦不須論, 故言自力第三中言無自心力者, 直依佛經則不能解, 故言無力, 因於智度瑜伽等論, 方解佛經所說意趣, 故言因於廣論得解者, 第四中言復以廣論文多爲煩者, 雖是利根而不忍繁, 此人唯依文約義豐之論, 深解佛經所說之旨, 故言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此四中, 前三非今所爲, 今所爲者在第四人也, 如是以下, 第三結答, 言如是者, 通擧前四種人, 此論以下, 別對第四之人, 結明必應須造論意, 今此論者, 文唯一卷, 其普攝一切經意, 故言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彼第四品樂總持類, 要依此論乃得悟道, 以之故言應說此論也,

已說因緣分, 次說立義分,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爲二, 一者法, 二者義,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何以故, 是心眞如相, 卽示摩訶衍體故, 是心生滅因緣相, 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所言義者, 則有三種, 云何爲三, 一者體大, 謂一切法眞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第二說立義分, 文中有二, 一者結前起後, 摩訶以下, 第二正說, 立二章門, 謂法與義, 法者是大乘之法體, 義者是大乘之名義, 初立法者, 起下釋中初釋法體之文, 次立義者, 起下復次眞如自體相者以下釋義文也, 初立法中亦有二立, 一者就體總立, 起下釋中初總釋文, 二者依門別立, 起下言眞如者以下別釋文也, 初中所言法者謂衆生心者, 自體名法, 今大乘中一切諸法皆無別體, 唯用一心爲其自體, 故言法者謂衆生心也, 言是心卽攝一切者, 顯大乘法異小乘法, 良由是心通攝諸法, 諸法自體唯是一心, 不同小乘一切諸法各有自體, 故說一心爲大乘法也, 何以故下, 依門別立, 此一文內含其二義, 望上釋總義, 望下立別門, 然心法是一, 大乘義廣, 以何義故, 直依是心顯大乘義, 故言何以故, 下釋意云, 心法雖一, 而有二門眞如門中有大乘體, 生滅門中有體相用, 大乘之義莫過是三, 故依一心顯大乘義也, 言是心眞如者, 總擧眞如門, 起下卽是一法界以下文也, 次言相者, 是眞如相, 起下復次眞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以下文也, 言是心生滅者, 總擧生滅門, 起下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以下文也, 言因緣者, 是生滅因緣, 起下復次生滅因緣以下文也, 次言相者, 是生滅相, 起下復次生滅者以下文也, 言能示摩訶衍自體者, 卽是生滅門內之本覺心, 生滅之體, 生滅之因, 是故在於生滅門內, 然眞如門中直言大乘體, 生滅門中乃云自體者, 有深所以, 至下釋中, 其義自顯也, 言相用者含有二義, 一者能示如來藏中無量性功德相, 卽是相大義, 又示如來藏不思議業用, 卽是用大義也, 二者眞如所作染相名相, 眞如所起淨用名用, 如下文言眞如淨法實無於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 無明染法本無淨業, 但以眞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也, 立法章門竟在於前, 此下第二立義章門, 於中亦二, 初明大義, 次顯乘義, 此亦起下釋中之文, 至彼文處, 更相屬當, 大義中, 體大者在眞如門, 相用二大在生滅門, 生滅門內亦有自體, 但以體從相, 故不別說也, 言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者, 二種藏內, 不空如來藏, 二種藏中, 能攝如來藏, 性功德義及用大義, 至下釋中當廣分別, 乘義中有二句,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者, 立果望因以釋乘義也, 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故者, 據因望果以釋乘義也,

第三解釋分中, 在文亦二一者結前起後, 二者正釋, 正釋中有三, 一者擧數總標, 二者依數開章, 三者依章別解,

已說立義分, 次說解釋分, 解釋分有三種, 云何爲三, 一者顯示正義, 二者對治邪執, 三者分別發趣道相,

開言中, 言顯示正義者, 正釋立義分中所立也, 對治邪執, 發趣道相者, 是明離邪就正門也,

別解之中, 卽有三章, 初釋顯示正義分中, 大分有二, 初正釋義, 後示入門, 正釋之中, 依上有二, 初釋法章門, 後釋義章門, 初中亦二, 一者總釋, 釋上總立, 二者別解, 解上別立,

顯示正義者,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云何爲二, 一者心眞如門, 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義云何,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初中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者, 如經本言, 寂滅者名爲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藏, 此言心眞如門者, 卽釋彼經寂滅者名爲一心也, 心生滅門者, 是釋經中一心者名如來藏也, 所以然者, 以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唯是一心, 如是名爲心眞如門, 故言寂滅者名爲一心, 又此一心體是本覺, 而隨無明動作生滅, 故於此門如來之性隱而不顯, 名如來藏, 如經言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 能遍興造一切趣生, 譬如伎兒變現諸趣, 如是等義在生滅門, 故言一心者名如來藏, 是顯一心之生滅門, 如下文言,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乃至此識有二種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當知非但取生滅心爲生滅門, 通取生滅自體及生滅相, 皆在生滅門內義也, 二門如是, 何爲一心, 謂染淨諸法其性無二, 眞妄二門不得有異, 故名爲一, 此無二處, 諸法中實, 不同虛空, 性自神解, 故名爲心, 然旣無有二, 何得有一, 一無所有, 就誰日心, 如是道理, 離言絶慮, 不知何以目之, 强號爲一心也, 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 釋上立中是心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上直明心攝一切法, 今此釋中顯其二門皆各總攝, 言以是二門不相離故者, 是釋二門各總攝義, 欲明眞如門者染淨通相, 通相之外無別染淨, 故得總攝染淨諸法, 生滅門者別顯染淨, 染淨之法無所不該, 故亦總攝一切諸法, 通別雖殊, 齊無所遣, 故言二門不相離也, 總釋義竟,

別記, 眞如門是諸法通相, 通相外無別諸法, 諸法皆爲通相所攝, 如微塵是瓦器通相, 通相外無別瓦器, 瓦器皆爲微塵所攝, 眞如門亦如是, 生滅門者, 卽此眞如是善不善因, 與緣和合變作諸法, 雖實變作諸法, 而恆不壞眞性, 故於此門亦攝眞如, 如微塵性聚成瓦器, 而常不失微塵性相, 故瓦器門卽攝微塵, 生滅門亦如是, 說使二門雖別體, 二門相乖不相通者, 則應眞如門中攝理而不攝事, 生滅門中攝事而不攝理, 而今二門互相融通, 際限無分, 是故皆各通攝一切理事諸法, 故言二門不相離故, , 若此二門各攝理事, 何故眞如門中但示摩訶衍體, 生滅門中通示自體相用, , 攝義示義異, 何者, 眞如門是泯相以顯理, 泯相不除, 故得攝相, 泯相不存, 故非示相, 生滅門者攬理以成事, 攬理不壞, 得攝理, 攬理不泯, 故亦示體, 依此義故, 且說不同, 通而論之, 二義亦齊, 是故眞如門中亦應示於事相, 略故不說耳, , 二門不同, 其義已見, 未知二門所攝理事, 亦有隨門差別義不, , 隨門分別, 亦有不同, 何者, 眞如門中所攝事法, 是分別性, 以說諸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 但依妄念而有差別故, 心生滅門所說事法, 是依他性, 以說諸法因緣和合有生滅故, 然此二性雖復非一, 而亦不異, 何以故, 因緣所生生滅諸法, 不離妄念而有差別, 故分別性不異依他亦在生滅門也, 又因緣之生, 自他及共皆不可得, 故依他性不異分別, 亦在眞如門也, 如是二性雖復不異, 而亦非一, 何以故, 分別性法本來非有亦非不無, 依他性法雖復非有而亦不無, 是故二性亦不雜亂, 如攝論說, 三性相望, 不異非不異, 應如是說, 若能解此三性不一不異義者, 百家之諍無所不和也, 二門所攝理不同者, 眞如門中所說理者, 雖曰眞如, 亦不可得, 而亦非無,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於此門中, 假立眞如實際等名, 如大品等諸般若經所說, 生滅門內所攝理者, 雖復理體離生滅相, 而亦不守常住之性, 隨無明緣流轉生死, 雖實爲所染, 而自性淸淨, 於此門中, 假立佛性本覺等名, 如涅槃華嚴經等所說, 今論所述楞伽經等, 通以二門爲其宗體, 然此二義亦無有異以雖離生滅, 而常住性亦不可得, 雖曰隨緣, 而恆不動, 離生滅性故, 以是義故, 眞如門中, 但說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不動實際建立諸法, 生滅門中, 乃說自性淸淨心因無明風動, 不染而染, 染而不染, , 眞如門中說唯空義, 生滅門內說不空義, 爲不如是耶, , 一往相配, 不無是義, 故上立義分眞如相中但說能示摩訶衍體, 生滅門中亦說顯示大乘相用, 就實而言, 則不如是, 故下論文二門皆說不空義, , 若生滅門內二義俱有者, 基不空義可有隨緣作生滅義, 空義是無, 何有隨緣而作有義, , 二義是一, 不可說異, 而約空義亦得作有, 何者, 若空定是空, 應不能作有, 而是空亦空, 故得作有, 然此空空亦有二義, 一者, 有法性空, 是空亦空, 有之與空, 皆不可得, 如是空空, 有眞如門, 如大品經云, 一切法空, 此空亦空, 是名空空, 二者猶如有無有性, 故得爲空, 是名曰空, 如是空無空性, 故得作有, 是名空空, 如是空空, 在生滅門, 如涅槃經云, 是有是無, 是名空空, 是是是非, 是名空空, 如是空空, 十住菩薩尙得少分如毫釐許, 何況餘人, 二門差別, 應如是知, 上來釋上總立法竟,

 

 

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卷二

馬鳴菩薩造論 梁天竺三藏眞諦譯

海東沙門元曉疏, 並別記,

 

以下釋上別立, 別釋二門, 卽爲二分, 眞如門中 亦有二意, 初釋眞如, 後釋如相, 又復初是總釋, 後是別解, 又初文明不可說, 顯理絶言, 後文明可得說, 顯不絶言,

別記, 初文中言離言說相離名字相, 乃至言眞如者因言遣言, 後文中言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 謂如實空如實不空, 然後文亦說一切分別皆不相應當知一切言說亦不相應, 此卽顯理離言絶慮, 又初文中要依因言遣言之言, 乃得顯其理之絶言, 此亦顯理不離言說相, 若言得說理實絶言者, 則墮自宗相違過, 先以絶言之言不絶而理實絶言故, 若使絶言之言亦言絶者, 則墮自語相違過, 先以絶言之言亦絶而言得說言故,

, 理實而言, 爲絶爲不絶, 若不絶言者, 正體離言, 卽違於理, 若實絶言, 後智帶言, 卽倒於理, 又若不絶, 則初段論文斯爲漫語, 若實絶言, 則後段論文徒爲虛設, 如說虛空爲金銀等, 解云, 是故當知, 理非絶言, 非不絶言, 以是義故, 理亦絶言, 亦不言絶, 是則彼難無所不當,

別記, 如是等言, 無所不當.故無所當.由無所當 .故無所不當也.眞如門中絶不絶義旣如是說, 生滅門中亦同此說,

且止傍論, 還釋本文,

心眞如者, 卽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眞如, 以一切言說, 假名無實, 但隨妄念, 不可得故,

初文有三, 一者略標, 二者廣釋, 其第三者往復除疑, 略標中言卽是一法界者, 是擧眞如門所依之體, 一心卽是一法界故, 此一法界通攝二門而今不取別相之門, 於中但取總相法門, 然於總相有四品中, 說三無性所顯眞如, 故言大總相, 軌生眞解, 故名爲法, 通入涅槃, 故名爲門, 如一法界擧體作生滅門, 如是擧體爲眞如門, 爲顯是義, 故言體也, 此下廣釋, 於中有二, 一者顯眞如體, 二者釋眞如名, 初中有三, 一者當眞實性以顯眞如, 二者對分別性而明眞如絶相, 三者就依他性以顯眞如離言, 初中言心性者, 約眞如門論其心性, 心性平等, 遠離三際, 故言心性不生不滅也, 第二中有二句, 初言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者, 是擧遍計所執之相, 次言若離心念卽無一切境界相者, 對所執相顯無相性, 猶如空華, 唯依眼病而有華相, 若離眼病, 卽無華相, 唯有空性,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第三中有三句, 先約依他性法以明離言絶慮, 次依離絶之義以顯平等眞如, 後釋平等離絶所以, 初中言是故一切法者, 謂從緣生依他起法, 離言說相者, 非如音聲之所說故, 離名字相者, 非如名句之所詮故, 離心緣相者, 名言分別所不能緣故, 如虛空中鳥跡差別, 謂隨鳥形空相顯現, 顯現之相實有差別, 而離可見之相差別, 依他起法當知亦爾, 隨諸熏習差別顯現, 而離可言之性差別, 旣離可言可緣差別, 卽是平等眞如道理, 故言畢竟平等, 乃至故名眞如, 此是第二顯眞如平等, 以一切下, 釋其所以, 所以眞如平等離言者, 以諸言說唯是假名, 故於實性不得不絶, 又彼言說但隨妄念, 故於眞智不可不離, 由是道理故說離絶, 故言乃至不可得故, 顯體文竟,

言眞如者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 因言遣言, 此眞如體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眞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爲眞如,

釋名中亦三, 初標立名之意, 所謂因言遣言, 猶如以聲止聲也, 次正釋名, 此眞如體無有可遣者, 非以眞體遣俗法故, 以一切法悉皆眞故者, 依他性一切諸法, 離假言說, 故悉是眞, 悉是眞者, 不壞差別卽是平等, 是平等故, 無別可立, 故言一切皆同如故, 當知以下, 第三結名, 直顯眞如竟在於前,

問曰, 若如是義者, 諸衆生等, 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隨順, 若離於念, 名爲得入,

往復疑問中, 言云何隨順者, 是問方便, 而能得入者, 是問正觀, 答中次第答此二問, 初中言雖說雖念者, 明法非無, 以離惡取空見故, 無有能說可說等者, 顯法非有, 離執著有見故, 能如是知, 順中道觀, 故名隨順, 第二中言離於念者, 離分別念, 名得入者, 顯入觀智也,

復次此眞如者, 依言說分別, 有二種義, 云何爲二, 一者如實空, 以能究竟顯實故, 二者如實不空, 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第二明眞如相, 在文有三, 一者擧數總標, 二者依數開章, 三者依章別解, 別解中卽有二,

所言空者, 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 以無虛妄心念故, 當知眞如自性.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 非異相, 非非一相, 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 乃至總說, 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 念念分別, 皆不相應, 故說爲空, 若離妄心, 實無可空故,

先明空中, 卽有三句, 略明, 廣釋, 第三總結, 初中言一切染法不相應者, 能所分別不相應故, 離一切法差別相者, 離所取相故, 以無虛妄心念故者, 離能取見故, 卽以離義而釋空也, 廣釋之中, 明絶四句, 四句雖多, 其要有二, 謂有無等及一異等, 以此二四句攝諸妄執, 故對此二以顯眞空, 如廣百論云, 復次爲顯世間所執諸法皆非眞實, 及顯外道所執不同, 故說頌曰, 有非有俱非, 一非一雙泯, 隨次應配屬, 智者達非眞, 釋曰, 一切世間色等句義, 言說所表, 心慧所知, 情執不同, 略有四種, 謂有, 非有, 俱許, 俱非, 隨次如應配四邪執, 謂一, 非一, 雙許, 雙非, 數論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一, 卽當有句, 此執非眞, 所以者何, 若靑等色與色性一, 應如色性其體皆同, 五樂等聲與聲性一, 應如聲性其體皆同, 眼等諸根與根性一, 應如根性其體皆同, 應一一根取一切境, 應一一境對一切根, 又一切法與有性一, 應如有性其體皆同也, 勝論外道說有等性與諸法非一, 當非有句, 此亦非眞, 所以者何, 若靑等色與色性異, 應如聲等非眼所行, 聲等亦爾, 又一切法異有性者, 應如免角其體本無, 乃至廣破, 無慚外道執有等性與彼諸法亦一亦異, 當於亦有亦非有句, 此亦非眞, 所以者何, 若有性等與色等一, 同數論過, 與色等異, 同勝論失, 一異二種性相相違, 而言體同, 理不成立, 一應非一, 以卽異故如異, 異應非異, 以卽一故如一, 乃至廣破, 邪命外道執有性等與彼諸法非一非異, 當於非有非非有句, 此亦非眞, 所以者何, 汝此所說非一異者, 爲俱是遮, 爲偏有表, 若偏有表, 應不雙非, 若俱是遮, 應無所執, 有遮有表, 理互相違, 無遮無表, 言成戱論, 乃至廣破, 如是世間起四種謗, 謂有, 非有, 雙許, 雙非, 如次增益, 損減, 相違, 戱論, 是故世間所執非實, 今此文中, 非有相, 是遣初句, 非無相者, 遣第二句, 非非有相非非無相者, 遣第四句, 非有無俱者, 遣第三句, 二句前後, 隨論者意, 皆有道理, 不相傷也, 一異四句, 準釋可知, 乃至以下, 第三總結, 於中二句, 從此以下, 乃至曰爲空, 是順結也, 若離以下, 是反結也,

所言不空者, 已顯法體空無妄故, 卽是眞心, 常恆不變, 淨法滿足, 則名不空, 亦無有相可取, 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釋不空中, 亦有三句, 初牒空門, 謂言已顯法體空無妄故, 次顯不空, 卽是眞心乃至則名不空故, 亦無有相以下, 第三明空不空無二差別, 雖曰不空, 而無有相, 是故不空不異於空 以離分別所緣境界 唯無分別所證相應故也

此下第二釋生滅門, 於中有二, 初正廣釋, 復次有四種熏習以下, 因言重顯, 初中有三, 一者釋上立義分中是心生滅, 二者復次生滅因緣以下, 釋上生滅因緣, 三者復次生滅相以下, 釋上生滅相, 初中有二, 一者就體總明, 二者依義別解,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爲阿黎耶識,

初中三句, 一者標體, 二者辯相, 三者立名, 初中言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 自性淸淨心, 名爲如來藏, 因無明風動作生滅, 故說生滅依如來藏,

別記, 然不生滅心與生滅心, 心體無二, 但將二義取心爲二以說依耳, 如不動水, 爲風所吹而作動水, 動靜雖異, 水體是一, 而得說言依靜水故有其動水,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如四卷經言, 如來藏爲無始惡習所熏, 名爲識藏, 又言刹那者 名爲識藏故,

別記 當知此云有生滅心 正謂識藏 今通取所依如來藏, 與能依生滅心, 合爲心生滅門, 故言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非棄如來藏而取生滅心爲生滅門也, 如下文云此識有二種義, 故知二義皆在生滅門也,

所謂以下, 第二辯相, 不生不滅者, 是上如來藏, 不生滅心動作生滅, 不相捨離, 名與和合, 如下文言,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 水相風相不相捨離, 乃至廣說, 此中水之動是風相, 動之溼是水相, 水擧體動, 故水不離風相, 無動非溼, 故動不離水相, 心亦如是, 不生滅心擧體動, 故心不離生滅相, 生滅之相莫非神解, 故生滅不離心相, 如是不相離, 故名與和合, (別記云, 心之生滅, 依無明成, 生滅之心, 從本覺成, 而無二體, 不相捨離, 故爲和合) 此是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 非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也, 非一非異者, 不生滅心擧體而動, 故心與生滅非異, 而恆不失不生滅性, 故生滅與心非一, 又若是一者, 生滅識相滅盡之時, 心神之體亦應隨滅墮於斷邊, 若是異者, 依無明風熏動之時, 靜心之體不應隨緣, 卽墮常邊, 離此二邊, 故非一非異, (別記云, 雖有二義, 心體無二, 此合二義不二之心, 名爲梨耶識也) 如四卷經云, 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 金莊嚴具亦如是, 若泥團微塵異者, 非彼所成, 而實彼成, 是故非異, 若不異者, 泥團微塵應無差別, 如是轉識藏識眞相若異者, 藏識非因, 若不異者, 轉識滅, 藏識亦應滅, 而自眞相實不滅, 是故非自眞相識滅, 但業相滅, 今此論主正釋彼文, 故言非一非異, 此中業識者, 因無明力不覺心動, 故名業識, 又依動心轉成能見, 故名轉識, 此二皆在梨耶識位, , 別記云, 梨耶識內生滅見相, 名爲轉識, 於中體, 名爲藏識, , 如十卷經言, 如來藏卽阿梨耶識, 共七識生, 名轉滅相, 故知轉相在梨耶識, 自眞相者, 十卷經云, 中眞名自相, 本覺之心, 不藉妄緣性自神解, 名自眞相, 是約不一義門說也, 又隨無明風作生滅時, 神解之性與本不異, 故亦得名爲自眞相, 是依不異義門說也, , 別記云, 當知自眞名, 不偏在不生滅, 於中委悉, 如別記說也,

別記, , 如瑜伽論等, 說阿梨耶識, 是異熟識, 一向生滅, 何故此論乃說此識具含二義, , 各有所述, 不相違背, 何者, 此微細心略有二義, 若其爲業煩惱所感義邊, 辨無令有, 一向生滅, 若論根本無明所動義邊, 熏靜令動, 動靜一體, 彼所論等, 依深密經, 爲除是一是常之見, 約業煩惱所感義門, 故說此識一向生滅, 心心數法差別而轉, 今此論者, 依楞伽經, 爲治眞俗別體之執, 就其無明所動義門, 故說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不異, 然此無明所動之相, 亦卽爲彼業惑所感, 故二意雖異, 識體無二也, , 爲當心體常住, 心相生滅, 體相不離合爲一識, 爲當心體常住, 亦卽心體生滅耶, , 若得意者, 二義俱許, 何者, 若論其常住, 不隨他成, 曰體, 論其無常, 隨他生滅, 曰相, 得言體常, 相是無常, 然言生滅者, 非生之生非滅之滅故名生滅, 是心之生心之滅故乃名生滅, 故得言心體生滅, 如似水之動名爲波, 終不可說是動非水之動,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設使心體不動但無明相動者, 則無轉凡成聖之理, 以無明相一向滅故, 心體本來不作凡故, 難曰, 若使心體生滅, 則眞心有盡, 以生滅時無常住故, 又若心體本靜而隨緣動, 則生死有始, 是爲大過, 以本靜時無生死故, 又若心隨緣變作生滅, 亦可一心隨緣變作多心, 是三難不能得離, 故知此義不可立也, 解云, 此義無妨, 今從後而答, 如說常心隨無明緣變作無常之心, 而其常性恆自不變, 如是一心隨無明緣變作多衆生心, 而其一心常自無二, 如涅槃經云, 一味之藥, 隨其流處有種種異, 是藥眞味停留在山, 正謂此也, 又雖曰本靜隨緣而動, 而無生死有始之過, 以如是展轉動靜皆無始故, 如論說云, 先是果報, 後反成因, 而恆展轉因果, 皆無始故,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又雖心體生滅, 而恆心體常住, 以不一不異故, 所謂心體不二而無一性, 動靜非一而無異性, 故如水依相續門則有流動, 依生滅門而恆不動, 以不常不斷故, 所謂不度亦不滅故,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是故所設三難無不消也,

第三立名, 名爲阿梨耶識者, 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故總名爲阿梨耶識, 翻名釋義, 是如楞伽宗要中說, 就體總明竟在於前,

 

此下第二依義別解, 此中有三, 一開義總標, 略明功能, 二依義別釋, 廣顯體相, 三明同異, 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初中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者, 能攝之義如前廣說, 然上說二門各攝一切, 今此明一識含有二義, 故此一識能攝一切, 不言二義各攝一切, 以此二義唯在生滅門內說故, 如是二義不能各攝一切法故, 又上二門但說攝義, 以眞如門無能生義故, 今於此識亦說生義, 生滅門中有能生義故, 此義云何, 由不覺義熏本覺故生諸染法, 又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 依此二義通生一切, 故言識有二義生一切法, 此文卽起下有四種熏習以下文也, 當知一心義寬, 總攝二門, 此識義狹, 在生滅門, 此識二義旣在一門, 故知門寬而義狹也, 引經釋義如別記也,

別記, , 上言一心有二種門, 今云此識有二種義, 彼心此識, 有何差別, 解云, 上就理體, 名爲一心, 體含絶相隨緣二義門, 故言一心有二種門, 如經本言, 寂滅者名爲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藏, 義如上說, 今此中識者, 但就一心隨緣門內, 理事無二, 唯一神慮, 名爲一識, 體含覺與不覺二義, 故言此識有二種義, 是故心寬識狹, 以心含二門識故, 又門寬義狹, 以生滅門含二義故, 如四卷經云, 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 藏七識流轉不滅, 所以者何, 彼因攀緣諸識生故, 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 水卷經云, 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 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 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 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 此七識境界, 一切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覺知, 此之二文, 同明此識不生滅義, 何者, 欲明境界風所動故, 藏海中七識浪轉, 是故七識有生有滅, 如來藏者, 卽是藏識, 雖不離轉, 而體不轉, 故如來藏不生不滅, 故言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等, 十卷意者, 欲明七識是浪非海, 相在梨耶識海中, 故有生滅, 如來藏者是海非浪, 不在阿梨耶識海中, 故無生滅, 故言如來藏不在阿梨耶識中, 是故七識有生有滅等, 以如來藏卽是阿梨耶識, 故言不在, 若使如來藏不在生滅梨耶識中者, 卽應下云是故八種識有生有滅, 何故但言是故七識有生滅耶, 當知此二經文其本是一, 但翻譯者異, 故致使語有不同耳, 又四卷經云, 阿梨耶識名如來藏,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離無常過, 自性淸淨, 餘七識者, 念念不住, 是生滅法, 如是等文, 同明梨耶本覺不生滅義, 又四卷經云, 刹那者名爲識藏, 十卷云, 如來藏阿梨耶識, 共七種識生, 名轉滅相, 如是等文, 是顯梨耶生滅不覺之義, 此今論主總括彼經始終之意, 故言導此識有二種義也,

云何爲二,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第二廣中有三, 初言云何爲二者, 問數發起, 次言覺義不覺義者, 依數列名, 所言以下, 第三別解, 先釋覺義, 後解不覺, 覺中有二, 先略, 後廣,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卽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 本覺義者, 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 卽同本覺, 始覺義者,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略中亦二, 先本, 後始, 明本覺中, 亦有二句, 先明本覺體, 後釋本覺義, 初中言心體離念者, 謂離妄念, 顯無不覺也, 等虛空界者, 非唯無闇, 有慧光明遍照法界平等無二, 如下文云, 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遍照法界義故, 何以故下, 第二釋義, 是對始覺釋本覺義, 明本覺竟, 次釋始覺, 於中有二, 先顯亦對本覺不覺起義, 後對不覺釋始覺義, 此中大意, 欲明始覺待於不覺, 不覺待於本覺, 本覺待於始覺, 旣互相待, 則無自性, 無自性者, 則非有覺, 非有覺者, 由互相待, 相待而成, 則非無覺, 非無覺故說名爲覺, 非有自性名爲覺也, 略明二覺竟在於前,

別記, 言覺義者, 卽有二種, 謂本覺, 始覺, 言本覺者, 謂此心性離不覺相, 是覺照性, 名爲本覺, 如下文云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言始覺者, 卽此心體隨無明緣, 動作妄念, 而以本覺熏習力故, 稍有覺用, 乃至究竟, 還同本覺, 是名始覺, 言不覺義, 亦有二種, 一者根本不覺, 二者枝末不覺, 根本不覺者, 謂梨耶識內根本無明, 名爲不覺, 如下文云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故, 言枝末不覺者, 謂無明所起一切染法, 皆名不覺, 如下文云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若依識相差別簡本異末義門, 則梨耶識中唯有本覺及本不覺, 若就識體無二攝末歸本義門, 則彼始覺及末不覺亦是梨耶識內之義, 故上云此識有二義者, 通含如是二種之意, 故下釋中通擧本始二覺及二不覺義也, , 爲當心體只無不覺, 故名本覺, 爲當心體有覺照用, 名爲本覺, 若言只無不覺名本覺者, 可亦無覺照故是不覺, 若言有覺照故名本覺者, 未知此覺爲斷惑不, 若不斷惑, 則無照用, 如其有斷, 則無凡夫, , 非但無闇, 亦有明照, 以有照故, 亦有斷惑, 此義云何, 若就先眠後覺名爲覺者, 始覺有覺, 本覺中無, 若論本來不眠名爲覺者, 本覺是覺, 始覺則非覺, 斷義亦爾, 先有後無名爲斷者, 始覺有斷, 本覺無斷, 本來離惑名爲斷者, 本覺是斷, 始覺非斷, 若依是義, 本來斷故, 本來無凡, 如下文云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 然雖曰有本覺故本來無凡, 而未有始覺故本來有凡, 是故無過, 若汝言由有本覺本來無凡, 則終無始覺望何有凡者, 他亦終無始覺則無本覺, 依何本覺以說無凡, 當知由有本覺故本無不覺, 無不覺故終無始覺, 無始覺故本無本覺, 至於無本覺者源由有本覺, 有本覺者由有始覺, 有始覺者由有不覺, 有不覺者由依本覺, 如下文云, 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卽同本覺, 始覺義者,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當知如是展轉相依, 卽顯諸法非無而非有, 非有而非無也, , 此本覺性, 爲當通爲染淨因性, 爲當但是諸淨法性, 若言但是淨法因者, 何故經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 乃至廣說, 若通作染淨者, 何故唯說具足性功德, 不說具足性染患耶, , 此理通與染淨作性, 是故唯說具性功德, 是義云何, 以理離淨性, 故能隨緣作諸染法, 又離染性, 故能隨緣作諸淨法, 以能作染淨法, 故通爲染淨性, 由離染淨性, 故唯是性功德, 何以得離染淨性乃成諸功德, 取著染淨性皆是妄想故,

此下第二廣釋二覺, 於中先釋始覺, 後廣本覺, 初中有三, 一者總標滿不滿義, 二者別解始覺差別, 三者總明不異本覺,

又以覺心源故, 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 非究竟覺,

總標中言覺心源故名究竟覺者, 在於佛地,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者, 金剛已還也,

此義云何, 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 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雖復名覺, 卽是不覺故, 如二乘觀智, 初發意菩薩等, 覺於念異, 念無異相, 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 名相似覺, 如法身菩薩等, 覺於念住, 念無住相, 以離分別麤念相故, 名隨分覺,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卽常住, 名究竟覺, 是故脩多羅說, 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 則爲向佛智故,

次別解中, 約四相說, 此中先明四相, 然後消文, , 此中四相, 爲當同時, 爲是前後, 此何所疑, 若同時那, 論說四相覺時差別, 若前後那, 下言四相俱時而有, 或有說者, 此依薩婆多宗四相, 四體同時, 四用前後, 用前後故, 覺時差別, 體同時故, 名俱時而有, 或有說者, 是依成實前後四相, 而言俱時而有者, 以本覺望四相, 則無四相前後差別, 故言俱時而有, 皆無自立, 或有說者, 此是大乘秘密四相, 覺四相時, 前後淺深, 所覺四相, 俱時而有, 是義云何, 夫心性本來離生滅相, 而有無明迷自心性, 由違心性離於寂靜, 故能生起動念四相, 四相無明和合力故, 能令心體生住異滅, 如似少乘論議之中, 心在未來未逕生滅, 而由業力引於四相, 能令心法生住異滅, 大乘四相當知亦爾, 如經言, 卽此法身, 爲諸煩惱之所漂動, 往來生死, 名爲衆生, 此論下文云自性淸淨心因無明風動, 正謂此也, 總說雖然, 於中分別者, 四相之內各有差別, 謂生三, 住四, 異六, 滅七, 生相三者, 一名業相, 謂由無明不覺念動, 雖有起滅, 見相未分, 猶如未來生相將至正用之時, 二者轉相, 謂依動念轉成能見, 如未來生至正用時, 三者現相, 謂依能見現於境相, 如未來生至現在時, 無明與此三相和合, 動一心體隨轉至現, 猶如小乘未來藏心, 隨其生相轉至現在, 今大乘中如來藏心隨生至現, 義亦如是, 此三皆是阿梨耶識位所有差別, 於中委悉, 下文當說, 是名甚深三種生相, 住相四者, 由此無明與生和合, 迷所生心無我我所, 故能生起四種住相, 所謂我癡我見我愛我慢, 如是四種依生相起能相心體, 令至住位內緣而住, 故名住相, 此四皆在第七識位, 異相六者, 無明與彼住相和合, 不覺所計我我所空, 由是能起六種異相, 所謂貪瞋癡慢疑見, 如新論云, 煩惱自性唯有六種, 此之謂也, 無明與此六種和合, 能相住心令至異位外向攀緣, 故名異相, 此六在於生起識位, 滅相七者, 無明與此異相和合, 不覺外塵違順性離, 由此發起七種滅相, 所謂身口七支惡業, 如是惡業, 能滅異心令墮惡趣, 故名滅相, 猶如小乘滅相, 滅現在心, 令入過去, 大乘切皆因根本無明, 如經言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此論云當知無明力能生一切染法也, 又所相之心, 一心而來, 能相之相, 無明所起, 所起之相, 隨其所至, 其用有差別, 取塵別相, 名爲數法, 良由其根本無明違平等性故也, 其所相心, 隨所至處, 每作總主, 了塵通相, 說名心王, 由其本一心是諸法之總源故也, 如中邊論云, 唯塵智名心, 差別名心法, 長行釋云, 若了塵通相名心, 取塵別相名爲心法, 瑜伽論中亦同是說, 以是義故, 諸外道等多於心王計爲宰主作者受者, 由不能知其無自性隨緣流轉故也, 總此四相名爲一念, 約此一念四相, 以明四位階降, 欲明本依無明不覺之力, 起生相等種種夢念, 動其心源, 轉至滅相, 長眠三界, 流轉六趣, 今因本覺不思議熏, 起厭樂心, 漸向本源, 始息滅相乃至生相, 朗然大悟, 覺了自心本無所動, 今無所靜, 本來平等, 住一如**, 如經所說夢度河喩, 此中應廣說大意如是, 次消其文, 約於四相以別四位, 四位之中各有四義, 一能覺入, 二所覺相, 三覺利益, 四覺分齊, 初位中言如凡夫人者, 是能覺入, 位在十信也, 覺知前念起惡者, 顯所覺相, 未入十信之前, 具起七支惡業, 今入信位, 能知七支實爲不善, 故言覺知前念起惡, 此明覺於滅相義也, 能止後念令不起者, 是覺利益, 前由不覺, 起七支惡念, 今旣覺故, 能止滅相也, 言雖復名覺卽是不覺者, 明覺分齊, 雖知滅相實是不善, 而猶未覺滅相是夢也, 第二位中言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者, 十解以上三賢菩薩, 十解初心, 名發心住, 擧此初入, 兼取後位, 故言初發意菩薩等, 是明能覺入也, 覺於念異者, 明所覺相, 如前所說六種異相, 分別內外計我我所, 此三乘入了知無我, 以之故言覺於念異, 欲明所相心體無明所眠, 夢於異相, 起諸煩惱, 而今漸與智慧相應, 從異相夢而得微覺也, 念無異相者, 是覺利益, 旣能覺於異相之夢, 故彼六種異相永滅, 以之故言念無異相也, 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者, 是覺分齊, 分別違順起, 貪瞋等, 是名麤分別執著相, 雖捨如是麤執著想, 而猶未得無分別覺, 故名相似覺也, 第三位中法身菩薩等者, 初地以上十地菩薩, 是能覺入也, 覺於念住者, 住相之中, 雖不能計心外有塵, 而執入法內緣而住, 法身菩薩通達二空, 欲明所相心體前覺異相, 而猶眠於住相之夢, 今與無分別智相應, 從住相夢而得覺悟, 故言覺於念住, 是所覺相也, 念無住相者, 四種住相滅而不起, 是覺利益也, 以離分別麤念相者, 入我執, 名分別, 簡前異相之麤分別, 故不名麤, 法我執, 名爲麤念, 異後生相之微細念, 故名麤念, 雖復已得無分別覺, 而猶眠於生相之夢, 故名隨分覺, 是覺分齊也, 第四位中如菩薩盡地者, 謂無垢地, 此是總擧, 下之二句, 別明二道, 滿足方便者, 是方便道, 一念相應者, 是無間道, 如對法論云, 究竟道者, 謂金剛喩定, 此有二種, 謂方便道攝, 無間道攝, 是明能覺入也, 覺心初起者, 是明所覺相, 心初起者, 依無明有生相, 迷心體令動念, 今乃證知離本覺無不覺, 卽動念是靜心, 故言覺心初起, 如迷方時謂東爲西, 悟乃知西卽是東, 當知此中覺義亦爾也, 心無初相者, 是明覺利益, 本由不覺, 有心元起, 今旣覺故, 心無所起, 故言心無初相, 前三位中雖有所離, 而其動念猶起未盡, 故言念無住相等, 今究竟位, 動念都盡, 唯一心在, 故言心無初相也, 遠離以下, 明覺分齊, 於中二句, 初正明覺分齊, 是故以下, 引經證成, 業相動念, 念中最細, 名微細念, 此相都盡, 永無所餘, 故言遠離, 遠離之時, 正在佛地, 前來三位, 未至心源, 生相未盡, 心猶無常, 今至此位, 無明永盡, 歸一心源, 更無起動, 故言得見心性, 心卽常住, 更無所進, 名究竟覺, 又復未至心源, 夢念未盡, 欲滅此動望到彼岸, 而今旣見心性, 夢想都盡, 覺知自心本無流轉, 今無靜息, 常自一心, 住一如**, 故言得見心性, 心卽常住, 如是始覺不異本覺, 由是道理名究竟覺, 此是正明覺分齊也,

別記, , 若言始覺同於本覺離生滅者, 此說云何通, 如攝論云, 本旣常住, 末依於本, 相續恆在, 乃至廣說, , 二意異故, 理不相違, 何者, 此論主意, 欲顯未由不覺動於靜心, 今息不覺還歸本靜, 故成常住, 彼攝論意, 欲明法身本來常住不動, 依彼法身起福慧二行, 能感萬德報果, 旣爲因緣所起, 是故不離生滅, 故說相續, 具義而說, 始成萬德, 要具二義, 依前義故常住, 依後義故生滅, 生滅常住不相妨礙, 以一一念迷遍三世不過一念故, 如似一一毛孔皆遍十方, 雖遍十方不增毛孔, 佛佛如是無障無礙, 豈容偏執於其間哉, 如華嚴經偈云, 牟尼離三世, 相好悉具足, 住於無所住, 法界悉淸淨, 因緣故法生, 因緣故法滅, 如是觀如來, 究竟離癡惑, 今二論主, 各述一義, 有何相妨耶,

引證中, 言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者, 在因地時, 雖未離念, 而能觀於無念道理, 說此能觀爲向佛地, 以是證知佛地無念, 此是擧因而證果也, 若引通說因果文證者, 金鼓經言, 依諸伏道起事心滅, 依法斷道依根本心滅, 依勝拔道根本心盡, 此言諸伏道者, 謂三十心, 起事心滅者, 猶此論中捨麤分別執著想, 卽是異相滅也, 法斷道者, 在法身位, 依根本心滅者, 猶此中說捨分別麤念相, 卽是住相滅也, 勝拔道者, 金剛喩定,